2025年7月19日,一则关于“工信部拟推行新车登记后6个月内禁止转二手”的消息在汽车圈引起了轩然大波。这则报道飞速引发了公众对汽车处置权的广泛关注和焦虑。然而,戏剧性的是,次日该媒体便发布更正声明,承认政策表述存在重大偏差。这场沸沸扬扬的讨论最后被证实为一场“狼来了”的误读。
尽管此次乌龙事件已告一段落,但其引发的行业震动仍未平息。数据显示,截至 2025 年 5 月末,全国乘用车库存已达 345 万辆,较去年同期增加 16 万辆。在目前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,库存重压已成为悬在汽车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更让人担心的是,极氪等车企最近卷入的 "0 公里二手车" 事件,将行业长期存在的灰色操作暴露在公众视线中。这类名义上完成注册、实质行驶里程几乎为零的特殊汽车,正在飞速侵蚀新汽车市场场的健康进步。
最近,极氪品牌曝出的“展车门”事件,揭示了部分车企数据造假的冰山一角。依据交强险数据,该品牌在2024年12月于深圳、厦门两地的公司户销售量激增647%。这类汽车随后通过关联公司以“0公里二手车”的名义转售,不只虚增了销售量,还避免了税费。更为隐蔽的是,部分车企借助二手车出口退税政策,将国内上牌的新车以“平行出口”的名义销往中亚。通过“国内上牌—国外转卖”的操作,每辆车可额外获利8-12万元。这类汽车在国外市场以新车名义销售,不只冲击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国外布局,还致使国家税收流失。
行业混乱至此,确实需要加以整顿。那样,市场应怎么样遏制0公里二手车的问题呢?依笔者之见,应从三个方面入手:国家监管、企业自律和买家自我保护。
第一,关于国家监管方面,商务部已于 2025 年 5 月召集汽车企业召开闭门会议,明确提出“全步骤监管 + 信用评价体系”的治理框架。具体手段包含以下三方面:一是打造汽车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,通过区块链技术达成从生产到销售的数据实时上链,从源头杜绝上牌后立即转售的行为;二是推行商家信用分级规范,对违规上牌企业推行“黑名单”管理,中止其金融授信和商务政策支持;三是加大跨部门协同监管,海关、税务、市场监管等部门打造信息共享机制,重点核查二手车出口企业的汽车来源和资金流向。
除此之外,汽车企业也应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深度转型。以比亚迪最近推出的“产销协同计划”和奇瑞的“动态价格调节机制”为例,两者均值得行业借鉴。比亚迪通过云数据剖析市场需要,将商家库存周转率纳入考核体系,并设立“滞销车型回购基金”,以帮助商家有效消化高库龄汽车。奇瑞则依据地区市场供需情况,每月调整终端官方报价的浮动区间,既防止了价格战对品牌价值的损害,又通过“官方认证二手车”途径有序消化库存,达成了新车与二手车交易市场的良性互动。不难看出,与简单的“禁转令”相比,比亚迪和奇瑞的做法显然更具治理智慧,既封堵了漏洞,又不损害真实用户的置换需要。头部车企率先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净化,显示出行业自律机制已开始萌芽。
最后,在乱象彻底清除之前,普通买家也需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以避免风险。比如,在买车前,应登录“国家机动车辆环保网”查看汽车的初次登记日期;需要卖家提供三电系统剩余保修期的书面证明,以防首任用户权益的丧失;通过第三方平台查看汽车的修理记录和出险历史,以辨别事故翻新车;核对汽车登记证的初次注册日期,对于超越3个月的新车,应追问其转手缘由等。
车叔总结
总体而言,零公里二手车交易市场乱象的本质,是行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的势必结果。当汽车企业将销售量数据置于商品水平之上,当商家为求存活被迫参与数据造假,当买家在底价魅惑中丧失判断力,整个行业便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,越陷越深。要根治这一顽疾,不只需要监管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手段,更需要全行业达成协议。唯有回归以用户需要为核心的经营理念,打造健康的产销体系,自主品牌才能真的摆脱内卷困境,使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角逐中达成可持续进步。